數位人權團體呼籲拜登政府,不要過度數位制裁反而傷民

作者 | Lulu 耿璐
編輯 | 黃詩惠
照片來自 | :Freedom For Ukraine (Just Click’s With A Camera)

自烏俄戰爭爆發以來,種種針對俄羅斯的抵制,尤其在網路和數位科技領域上,獲得了許多業者和政府的響應,像是台灣的華碩也宣告暫停俄羅斯之相關業務。然而,數位人權的相關團體也呼籲,軟體或網路的干擾及制裁,可能會影響到當地的民生數位系統,反而不利於最脆弱的人民們,更甚者,即使是針對戰爭發起國 – 俄羅斯、白羅斯,部分反戰的人民也因這樣的制裁而無法持續發聲和與外界串聯,反而更加深了俄羅斯的內部獨裁統治。

INSIDE 合作專欄

【數位公民雙週報】製造另類現實!俄國言論審查法的十年養成計劃

俄國打造網路城牆的行動早在 2010 年初即開始。網紅實名制、限制匿名連線、設��黑名單……這些審查行為以網路主權為名,限制國民觸及政府不喜歡的資訊內容。

筆者|陳廷彥、林冠廷;編輯|OCF Lab

2022 年的世界不但疫情綿延、戰火延燒,各國政府箝制言論、監控人民的消息也層出不窮。當我們身處的世界看似前景黯淡,科技可以怎麼改變這樣的現況?科技樂觀主義者把希望寄託於比特幣、開放原始碼與公民科技,但比特幣市場的交易自由不等於政治上的解放;開源運動日益主流化之後,不但面臨監管漏洞的疑慮,也開始不見得為社會與環境正義服務;而小規模的公民科技專案,也無法與科技巨頭提供的服務匹敵——Elon Musk 收購 Twitter 只是再次反映了數位世界的高度權力集中化。也許只有透過強調資料自主、基礎設施公共化的「數位生態社會主義」式的徹底政治改革,公民社會才能真正重新掌握網路,讓人們透過數位科技獲得自由。

週報

【數位公民雙週報】血汗開源?過勞的貢獻者們掛冠求去,形成資安風險。

熱情開發者所貢獻的開源軟體被企業拿去盈利,使多數開發者無法獲得公平報酬。公器私用的現象不只有違開源社群共享互惠的初衷,也讓許多開發者心灰意冷、萌生退意。

陳廷彥、林冠廷;編輯|OCF Lab

開源開發者的怒吼沒有人聽見

(Photo by Karolina Grabowska on Pexels )

週報

【數位公民雙週報】守住啊!維基百科因新增「俄國入侵」條目遭俄羅斯發布封鎖警告

眾人合力、公開透明的維基也淪為俄羅斯資訊戰戰場!俄羅斯維基因入侵等字詞和列出俄軍傷亡人數而被威脅封鎖,因此引發更多平台與媒體合力抗爭,呼籲同行勿順從惡權。

陳廷彥、林冠廷;編輯|OCF Lab

維基百科對於俄羅斯入侵烏克蘭的描述,被俄方當作「非法散布資訊」

(Photo on Link)
週報